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很痛苦,多半是方式錯了
吃苦沒有任何意義,不要歌頌痛苦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先生說(ID:lxianshengmiao),作者:李睿秋Lachel,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
前幾天在寫作群里和學員交流。有人說:我想練習日更寫作,想寫感恩日記,想寫成功日記……但感覺很難堅持下去,總是覺得特別痛苦,需要逼迫自己去行動,一不小心就會漏掉一兩天。怎么辦?
我的回答是:如果一件事情讓你感到痛苦,那就……不要去做呀。
道理很直白,但這的確就是我一向的觀點。
許多人總會有這樣的思維:我要變得更好,要改掉壞毛病,要養成好習慣,我就得努力去做一些「正確的事情」。在這個過程中,可能會很辛苦,會很累,甚至會感到痛苦,但我不能放棄。如果我放棄了,我就是缺乏毅力,就無法實現改變,只能一事無成。
這可能跟我們的傳統教育有關。在我們的教育里,我們孜孜不倦地告訴孩子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;我們篤信「延遲滿足」,身體力行地踐行著「先苦后甜」的信條。我們相信,太好的環境和際遇會令一個人廢掉,要想成材,必須經歷苦難、歌頌苦難、接受苦難,這才是正道。
真的是這樣嗎?
我想告訴你的是:吃苦沒有任何意義。它或許能鍛煉你的身心,提高你的忍耐力,但也僅此而已了。它既無法幫助你解決問題,也無法幫你改變自己。
說白了:如果一個人經歷痛苦仍然取得了成功,這說明什么呢?什么也不能說明。他的成功跟痛苦之間很可能沒有任何關系。甚至有可能他本來就能夠成功,如果沒有痛苦的話,能成功得更輕松、更愉快。
忍受痛苦,永遠都是一種無奈之舉,而不是必經之路。
我們可以把一個人做事的動力,大致區分為兩者:外驅力和內驅力。
痛苦來源于什么呢?當做一件事情的外驅力遠遠大于內驅力時,就會產生痛苦。它違背了你的自主性,讓大腦陷入了兩難境地,從而導致了痛苦。
當你從一件事情中感受到痛苦,意味著什么呢?意味著你并不想去做它,但有一種力量逼迫你去做。這種力量可能來自外界,比如工作和社會規范;也可能來自你自己,比如你認為自己存在某些壞毛病,不得不去努力「糾正」它們,諸如此類。
很多時候,這種痛苦是我們無法選擇、無法逃避的。比如你選擇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,又比如你為了完成目標而不得不去交際、應酬、迎來送往,等等。
那么,當我們被迫經歷了痛苦之后成功了,我們應該感謝什么呢?是感謝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嗎?
當然不是,是感謝那個在痛苦面前仍然能夠不放棄、能堅持下來的自己。
在這個過程之中,痛苦是必不可少的嗎?當然不是。實際上,痛苦只會增加你失敗的幾率,你最終沒有失敗,是因為你自己足夠優秀和強大,能夠抵御痛苦的沖擊。而不是因為痛苦的存在,才使得你成功。
我們考慮兩種情況。
第一種情況:你依然是你,依然被一種外在的力量去逼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,但現在你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,能夠說服自己,于是你從中感受到的痛苦降低了。
第二種情況:你依然是你,但這次沒有一個外在的力量逼迫你,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自己喜歡的、愿意做的事情。
這兩種情況,跟最初的情況相比,哪種情況下你最終的成果會更好?一定是后兩者,對不對?
所以,你可以發現: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,「痛苦」跟「不痛苦」相比,永遠都是后者更好,絕不存在痛苦逼迫你成功、不痛苦反而無法成功的情形。
只不過許多人總會有意無意地,把自己經歷過的痛苦,跟自己最終獲得的成功,錯誤地建立起因果關系罷了。
這種心態其實是正常的。大腦非常害怕一件事,那就是承認「我錯了」。因此,當我們經歷痛苦時,理性會認為這些痛苦是不必要的,但感性上我們又的的確確經歷了它,這兩種形成了矛盾,于是大腦就認知失調了,陷入了困惑。
為了解除這種困惑,大腦只能怎么做呢?要么,就是把我們經歷過的「痛苦程度」調低,告訴自己「其實好像也沒那么痛苦」;要么,就是自我欺騙,為痛苦找到一個意義:這些痛苦并不是無價值的,它們是有用的。
想一想,在你任何「苦盡甘來」的經歷之中,是不是基本都是這兩種情況?
只不過,大腦可以欺騙自己,但我們不應該欺騙自己。痛苦就是痛苦,就是無意義的,如果可以,我們要盡量避開它,而不是去美化它。
那么,如果痛苦是毫無意義的,我們如何才能做成一件事情呢?
一個簡單的原則是:要想做成一件事情,必定需要找到自己的內驅力。
舉幾個簡單的例子:
不少人告訴我,看到許多文章講復盤的重要性,他們也想養成復盤的習慣,于是勤奮地寫日記、做記錄,但一直不知道有什么用,感覺非常無聊,只是強行讓自己去做。這樣有意義嗎?
這樣當然是沒意義的。復盤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為了記錄本身,而是能夠為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,為我們未來的項目提供指導和參考。如果你連「記錄」這一步都感到無聊,又怎么可能真的把它用起來呢?
因此,我自己的復盤方式很簡單:我不會去做那些復雜的表格和報告,而是在項目執行過程中,隨時隨地記錄下自己的思考,包括:這項工作遇到了什么問題?有什么方式是可以嘗試的?我采取了什么舉措、效果如何?等等。
這些記錄看似簡單而瑣碎,但當我下一次做類似的項目時,它們就能起到強大的作用。它們可以幫我預先判斷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,讓我試驗新的、有趣的想法和舉措,不斷完善和優化已經證實可行的做法,縮短時間、提高速度,等等。極大地提升效率和手感。
我這個做法是怎么來的呢?是我先有了這個做法,再去發掘它的作用嗎?不是的。是我先在工作過程中去思考「我需要什么資料來幫我更好地完成它?」再去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資料。能夠滿足我需求的,那就是有用的,記下來;反之,對我的需求幫助不大的,那就不適合我,沒有必要強求自己去適應。
這就是一個邏輯鏈條:我先有了需求,再去想辦法滿足這些需求。在這個過程中,「需求」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內驅力,驅動我去記錄、思考和復盤,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去逼迫和干預。
同樣,許多人會做「感恩日記」,但做完之后可能永遠都不會去翻看,那做了又有什么意義呢?
更好的做法是什么?是你在面臨難題的時候,翻出「感恩日記」,用自己過往的成功經歷為自己加油打氣,恢復信心;在沮喪、失落、難過的時候,翻出「感恩日記」,用里面記錄下來的開心時刻沖淡自己的負面情緒,讓自己重新感受到熱情和活力。
在這個基礎上,你才會有動力去做好自己的「感恩日記」。因為你明確地知道:這些功夫不會白白耗費,它們始終會在某一天給你回饋。
這就是另一條鏈條:你要先找到一件事情的樂趣所在,再讓樂趣驅動你去做。讓樂趣成為你的內驅力。
外驅力是永遠無法替代內驅力的。如果一件事情,你始終找不到動力,以至于做得非常痛苦,那么你首先要反思的就是:我能否為它找到一個內驅力,去替代掉「不得不去做」的痛苦。
這才是能夠確保你長久走下去的根源。
那么,如果有些事情,我們確實找不到需求,也找不到樂趣,該怎么辦呢?
這種情況,就可以從這件事情本身入手,用三種心態,把它改造成「值得我們去做」的事情,從而找到內驅力。
哪三種心態呢?
第一種是「經驗心態」:這件事情能夠增長我在哪方面的經驗值?它能如何讓我變得更強大?
第二種是「成就心態」:我能否把它當成一種人生歷練?讓它成為我人生中的一種體驗和收集?
第三種是「挑戰心態」:我能否把它分解為「遇到難題 – 攻克難題」,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樂趣?
這三種心態,是我避免痛苦,完成各種各樣任務和工作的制勝法寶。
舉個例子:我是一個社恐,非常不喜歡社交,當我不得已要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,我就這樣說服自己:這可以鍛煉我的「社交能力」,提升我在這方面的經驗值。我可以試著去扮演某種形象,采取某種策略,嘗試某種方法,再觀察結果,把它變成一種實驗。這不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嗎?
再比如:我要去做某件很長期又很繁瑣的事情,就可以這樣說服自己:這件事情雖然很麻煩,但它可以增長我的見聞和閱歷,讓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、是怎么做成的,豐富我的人生體驗,以后也許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。
又或者:我不得不去做一件我沒有把握的事情,對結果十分憂慮,就這樣說服自己:好吧,它很困難,我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挑戰,看看我能想出多少辦法去攻克它,試一試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。反正最壞的結果也不會比「我不去做」差多少,又有什么損失呢?
實際上,我把《打開心智》寫完,就是用了這幾個策略。我對自己能否把它寫好并沒有信心,對它面世之后會得到的評價也毫無把握 —— 正是這兩點不確定性,一直阻礙著我去動筆。后來,我就是這樣說服自己的:
讓我試一試,不管結果如何,它好歹能增長我在「寫書」方面的經驗值,讓我學會如何系統地闡述我的思考和想法。
不管成功還是失敗,它都能成為我人生的一種體驗,讓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、更多元,成為未來幾十年里的一道美好回憶。
把它打磨出來也許的確很困難,但這正好給我自己一些挑戰。我能不能構思出更好的框架?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標題?能不能多舉出幾個例子?能不能用更簡明扼要的話把這個邏輯講清楚?就當是給我出的一份「考卷」,讓我來檢驗自己的實力。
你可能會覺得,這看上去有點自欺欺人,因為它的困難一點也不會減少 —— 但實際上,我一直在說:這個世界本身什么樣,可能是不太重要的;你如何看待它,它在你的心智世界里面呈現出什么樣貌,也許才是更重要的。
困難是客觀的,而痛苦是主觀的 —— 只要你不覺得痛苦,只要你能找到動力,那么克服困難,其實就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最后,補充一點。
當我們有一個目標想要達成,當我們想去培養一個習慣,當我們想采取一個行動時,我們的目的是什么?一定是讓自己變得更好,對不對?
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基礎是什么呢?你首先得「愛自己」。只有當你熱愛現在的這個自己,接納現在的這個自己,你的行為、目標和提升才是有價值的。
而一個愛自己的人,又怎么會逼迫自己去做痛苦的事情,去經歷痛苦呢?
痛苦沒有意義,不要忍受痛苦,要去找到內驅力,讓自己更愉快地成長。
簡單總結一下:
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很痛苦,那么不妨首先想一想:它是不是你可以選擇的?
如果它是你可以選擇的,那么請果斷放棄,從你的需求和樂趣入手,去找到另外你擁有內驅力的事情,這才是你應該去做的。
如果它是你無法選擇的,那么不妨試一試,能否用三種心態去對它進行改造,把它變成值得去做的事情。如果不行,再考慮放棄。
自我提升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不要讓自己自尋痛苦。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