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成長,就是不斷打硬仗
少講道理,多打硬仗。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筆記俠(ID:Notesman),作者:少將,微新創(chuàng)想經授權轉載。
我們常說,打勝仗是最好的團建。每支團隊,每個人,都想打勝仗。
比如,你所在的銷售團隊打了一場勝仗。
對公司來說,這代表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營收;對團隊來說,這代表著更澎湃的士氣,更大的獎金池;對個人來說,這代表著更高的業(yè)績提成,更好看的履歷。
勝仗,是我們都很渴望的。打一場勝仗,一定能帶來團隊凝聚力、團隊士氣的提高。
尤其在當下,面對不確定性、不安全感、信心不足,更需要打一場勝仗來保持信心和活力。
但是,你發(fā)現沒有,勝仗越來越難、越來越少了。
市場波動劇烈,很多人都在起早貪黑、夜以繼日地跑市場,但是結果可能不及預期。
換句話說,曾經用60分的努力能得到80分的成績,現在用盡100分的力氣可能只得到70分的成果。
哎,用了最大的努力,結果卻還是不盡人意。
打勝仗的確很好,我們都想打勝仗,但不得不面臨現實——有越來越多的硬仗要打。
一、越來越多的硬仗,不得不打
德魯克說,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的起點是企業(yè)的目標,在每一個目標領域,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,“當前必須做什么,才能實現未來的目標”。
換句話說,為了實現目標,無論你愿不愿意,有的事都必須去做。
比如,前段時間馬云給阿里提的3個建議,“回歸淘寶,回歸用戶,回歸互聯網”。與此同時,蔡崇信將接替張勇,擔任阿里新帥。
這意味著,阿里要打一場硬仗——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。
現在,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達成一個共識:“低垂之果”已經幾乎被采摘殆盡,接下來是一個需要搭梯子、修天塹去采摘“高垂之果”的年代。
也就是說,每個企業(yè)、每位創(chuàng)業(yè)者都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硬仗。
可能行業(yè)會非常卷,可能用戶會非常挑,可能利潤會非常少,可能增速會非常低。
但沒辦法,為了生存,只能去打,一定要打。
2021年初,榮耀剛獨立時,市場份額一度跌至不到4%。
此時,很多人對它能否活下來都表示懷疑。如果不打幾場硬仗,這家公司的結果可想而知。
在這個關鍵時刻,在人手短缺、辦公場地不到位的情況下,經歷211天的急行軍,他們發(fā)布了榮耀50,“咬著后槽牙活了下來”。隨著后續(xù)系列產品的發(fā)布,它的市場份額回升到接近20%,甚至拿下行業(yè)第一。
這樣的成績,超乎很多人想象。怎么做到的?
榮耀CEO趙明說過的一句話,或許可以解釋——“越是在困難的時候,越要有戰(zhàn)略定力,沒有什么捷徑好走。”
二、硬仗,重要、有難度、時間緊
商業(yè)中,有過很多知名的硬仗。
比如,華為的“不惜一切代價開發(fā)自有操作系統(tǒng)”,京東的“自建物流”,美團的“千團大戰(zhàn)”。這些都是硬仗,都對企業(yè)終局有關鍵影響。
但不是只有大企業(yè)才有硬仗,比如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為了生存下去,可能天天都是硬仗。
其他企業(yè)都是如此。比如疫情封控期間,對一些餐飲企業(yè)來說,確保有正常的現金流,就是一場關乎生死的硬仗。
總體來看,硬仗有一些共同點——那些重要的、有難度的、時間緊迫的關鍵之仗。
什么是重要?
舉個例子。你是銷售主管,公司為你部門定的目標是年終要完成5000萬銷售額。你查了一下數據,從往年情況來看,大客戶銷售占比80%。
這就意味著,你必須做好大客戶銷售,才有可能完成目標。
大客戶銷售,就是你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。
如果把你為目標做的事,用餅狀圖來表示。重要的事,將占據最大的面積。
接著,是有難度。
它可能來自跟過去的自己比。比如,你今年的目標比去年高了很多。
它也可能來自跟對手比。比如,對手的現金流比你好。
為什么會感覺有難度?
可能是資金不夠。比如你的對手營銷預算有1個億,而你只有5000萬,那你會認為有難度。
可能是人力不足。比如去年團隊有20個人,今年只剩10個人了。
可能是環(huán)境變了。比如以前用戶容易買賬,現在收緊錢包了。
也就是說,當我們目前不是優(yōu)勢的時候,會感覺有難度。
然后,是時間緊迫。
很多人常說,商場如戰(zhàn)場,瞬息萬變。
窗口期,可能只有幾個月時間。錯過了,就再也沒有機會了。
比如2022年底,ChatGPT忽然爆發(fā),一時間國內外各大公司競相入局,紛紛涉足AI,發(fā)布大模型。
從某種程度來說,有的公司可能是被逼的。再不干,就沒機會了。
不管成熟不成熟,先發(fā)了再說。占住位置,立起招牌,才是最重要的。
換句話說,緊迫的時間,會逼著你、推著你往前走。
三、把硬仗,用到最好
硬仗,不可能舒舒服服。既然時間成本、管理成本、資金成本都付出了,那你是不是可以充分用好這場硬仗呢?
用好硬仗,有很多方法。
及時復盤。
復盤的好處有很多,比如修正做事方式,減少重復犯錯。通過復盤,你可以提升硬仗的勝率。
具體來說,可以用5步法和5標準來實施。
5步法:梳理事實→明確目標→分析歸因→提煉經驗→行動迭代。
5條標準分別是:開放心態(tài)、坦誠表達、實事求是、反思自我、集思廣益。
現在是快速迭代的時代,很多企業(yè)追求敏捷組織、靈活創(chuàng)新。所以,不要限定復盤的規(guī)模,可以大復盤、小復盤,甚至是微復盤。
比如,拜訪了某個客戶沒談成,某項工作沒有協調好等等,都可以快速形成一個小復盤。
但最關鍵的,復盤要形成閉環(huán),落到行動的改進上。
提煉團隊文化。
文化,是已形成共識的做事標準。比如,一項工作,你是盡力做到最好,還是做到及格線就行。
它的來源,是企業(yè)在處理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問題的過程中,學習而來的。
從這個角度看,好的文化不是拿來主義、宣傳灌輸,而是實際工作的總結。
打硬仗,正是提煉文化的好時候。阿里就曾把非典期間優(yōu)秀員工的表現,提煉為企業(yè)文化要素。
怎么提煉呢?
可以從工作亮點上來找,或者從優(yōu)秀員工身上找;可以從用戶給的好評來找,或者從團隊成員的反饋來找。
先收集各方面信息,再歸納總結、合并去重,最后留下核心內容,并達成共識。
做好知識管理。
知識管理,就是把人腦里的知識經驗,變成組織大腦的知識經驗。
這件事怎么做成了?哪件事為何失敗了?都有很多經驗可以留存。
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曾說,組織最大的浪費是經驗的浪費。把個人的知識經驗顯性化、云端化,團隊其他成員或新成員就能少走彎路。
被稱為“知識管理三劍客”之一的夏敬華,用一個公式表示知識管理:
知識管理=(P + K)S
P是people,強調知識管理以人為本;
K是knowledge,要把個人的知識變成組織的知識;
S是share,強調知識的分享機制和文化。
因此,有4個動作可以做。建立團隊的知識倉庫,用知識為個體賦能提高效率,面向特定業(yè)務場景提供知識支撐,面向未來啟發(fā)新知。
有位管理者總結的很形象:知識管理,就是把昨天的故事講給今天的人聽,把這邊的故事講給那邊的人聽,編寫明天的故事講給大家聽。
優(yōu)化流程。流程,就是基于時間線,做完一件事的整個過程。
有人說,流程管理日常工作,經理管理意外事件。流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但很多人往往陷入做事中,跳不出來。所以,為了充分用好硬仗,需要你有意識地去優(yōu)化流程。比如用PDCA戴明環(huán),計劃、執(zhí)行、檢查、處理。
通過優(yōu)化,某件事原來有10個步驟,現在可能只要6個步驟;原來的流程需要8個人干,現在只要5個人干。不就降本增效了嗎?
同時,要注意優(yōu)化核心流程、重要流程。20%的關鍵流程,能夠影響80%的目標成果。
對于硬仗,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好它,通過及時復盤、提煉文化、做好知識管理、優(yōu)化流程等,讓硬仗帶給你的利益最大化。
四、打硬仗,也有好處
硬仗,躲也躲不過去。所以,你不妨用苦中作樂的心態(tài)來看看:打硬仗,能帶來什么好處?
首先,打硬仗能幫你認清自己。什么意思?
舉個例子。你的團隊正在開發(fā)一項新業(yè)務,這就面臨硬仗要打。
無論新業(yè)務是否能做成,這件事做過之后,你是不是就更了解團隊的能力圈了?
以團隊目前的技術、資源、狀態(tài)等要素,哪些業(yè)務能做,哪些業(yè)務不能做,你心里就更有數了。
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圈,接下來的規(guī)劃就更好做了。
并且,打硬仗能幫你篩選團隊。
硬仗,能讓你看到在往??床坏降臇|西。比如,團隊成員里,誰抗壓能力強,誰身上有潛力,誰是能干事的人,誰總是掉鏈子。
一場硬仗,能讓你看得清清楚楚。
而且,打硬仗能幫你長出能力。
比如,對于團隊來說,一場硬仗絕不是某個小組、某個成員能單獨完成的。它需要很強的協調、溝通、執(zhí)行能力。
如果你之前不善于協調工作,那打過一次硬仗,在那種全力以赴完成目標的情況下,人和事互相推著往前走,你就不得不跟同事溝通協調。
這不就長出新能力了嗎?
過程是有點痛苦,但結果能讓人驚喜。
還有,打硬仗能幫你適應環(huán)境。
能打贏硬仗的團隊,往往是與當下的環(huán)境契合的。什么意思呢?
比如,你公司的產品最近銷售額持續(xù)下降,公司高層立下目標,在兩個月內把失去的銷售額全都補回來。
那怎么補呢?
可能會去做用戶調查,為什么不買我們產品了呢?
可能會去做產品升級,提供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功能。
也可能會去加大營銷投放,或者擴大銷售團隊,等等。
但所有的動作,一定是基于當下的情況,去做改進和提升,這就能增加與市場環(huán)境鏈接的觸點,感受到更加真實的市場。
打硬仗,或許能成為團隊的一次洗禮,吹走沙子,留下金子。
五、打硬仗,怎么提高勝率?
我們應該怎么做,可以盡可能地提高硬仗的勝率呢?
1.上下一心
上下一心,是打硬仗的第一要素。
很多時候,會出現層層加碼的情況。
比如,某位銷售主管,年初報的目標是500萬,為了給團隊壓力感,告訴團隊目標是800萬。
到了年底,就會很尷尬。如果團隊完成了500萬,實際目標已經完成,公司會給主管獎勵,但主管怎么去跟團隊分呢?
告訴團隊當初騙他們的?那以后的信任度就降低了。
不告訴團隊?那萬一他們知道了,團隊內部就離心了。
所以,不要層層加碼,上下一致,才能上下一心。
上下一心,緊迫感、壓力感才能傳導到位,對任務目標的拆解才能順暢,動作才不會變形。如何做?
關鍵會議傳達信息。既然是硬仗,就要定時開會,同步各支線進度,解決遇到的問題,達成普遍的共識。
保持高頻次溝通。細節(jié)問題,需要通過高頻溝通來解決。
主動關懷。管理的本質是激發(fā)他人的善意,管理者主動幫助下級解決問題,下級感受到關懷,就能將心比心,更加投入。
2.果斷取舍
硬仗,代表著把握沒那么大,資源沒那么多,就不可能面面俱到。
取舍,就成了一定要做的選擇。哪些是生存的根基,哪些是可以扔掉的背囊,一定要盤清楚。
畢竟,活下來才是王道,才可能有卷土重來的機會。
打硬仗的時候,形勢瞬息萬變,時不我待,你可能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。
這時候,最忌諱的是猶豫不決。
3.激勵到位
用價值驅動團隊,固然可貴。但人性,是無法回避的問題。
直白點說,就是要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。
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。激發(fā)士氣,沒有比利益更好的手段了。
比如,我們經常聽說華為“以奮斗者為本”,但到底是怎么做的?
在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高智奇老師的一篇文章中,指明了華為的薪酬分配制度。
華為按照價值觀,把員工分為三類,一般勞動者、奮斗者、超級奮斗者。
一般勞動者,就拿社會平均報酬。獎金和股權都向奮斗者傾斜,奮斗者拿超額的報酬,超級奮斗者拿超級的報酬。
就像楚漢相爭,劉邦為了干掉項羽,特意通告全軍:凡是誅殺項羽的人,賞千金、封萬戶侯。
劉潤老師說,忠誠不是公司對員工的要求,而是員工對企業(yè)的評分。
同樣的角度,我們或許可以這么來理解薪酬——薪酬,不是你給員工的勞務費,而是你為自己定的風向標。
一些公司,總希望員工自己覺醒,自我喚醒洪荒之力,卻不愿意用利益、薪酬去引導。
換句話說,他們想要得到奮斗者,卻不愿付出對應的代價。這可能說明,他們對于公司發(fā)展的欲望和決心,并沒有那么強烈。
戰(zhàn)場上的項羽能以一當十,戰(zhàn)力頂尖,沒有“賞千金、封萬戶侯”的承諾,哪個小兵會不顧生死去殺他?
4.傳遞信心
硬仗,難打。但作為管理者,認清現實情況很重要,傳遞信心更重要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領導者沒有沮喪悲觀的權利。就算真的有,也不宜對外表露出來。
你想,你都失去了信心,下級還能有士氣嗎?
越是硬仗,信心越重要。
當然,有信心不意味著輕敵。作為統(tǒng)籌全局、信息最全的領導者,你可能知道敵我差距懸殊,你可能知道勝算極小,你可能知道余糧不多。
但一旦你把負面情緒傳遞出去,不等仗開打,團隊就先泄勁了。
所以,優(yōu)秀的領導者是一把火,能點燃自己,也能引燃隊伍。
結語
我們都渴望勝利,但打好硬仗,是接下來很現實的問題。
能打勝仗的團隊,當然很好。但能打硬仗的團隊,也很可貴。
既然必須打,那不妨把它看成你的磨刀石。
通過硬仗洗禮,你的刀刃會越來越鋒利,力道會越來越精準,刀速會越來越快。
這一場硬仗,或許能給你帶來最好最快的成長。
最后,希望你的每一場硬仗,都能成為一場勝仗。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(chuàng)想發(fā)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(chuàng)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