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科技成果轉化難”的問題能“解決”嗎?
“科技成果轉化”是一個世界性難題,也是一個不可能“解決”的問題,或曰“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”是一個偽命題。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之路資本 El Camino(ID:ElCaminoVC),作者:之路資本管理合伙人 薛軍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近幾年的PE/VC投資圈,幾乎無人不談“硬科技”,而硬科技投資內卷的背后,是項目估值高企、各種技術“創新”和成果“轉化”應接不暇。如何盡可能全面、專業地理解和評估一個項目/技術的獨特性、可行性及其市場化潛力,成為各路投資機構最大的挑戰之一。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又荊棘叢生的行業,作為行業參與者,我們希望能在這里為大家提供一些觀點和思考,拋磚引玉、集思廣益、共同進步。
未來,小編將就硬科技投資、創新、創業等話題,邀請之路合伙人和同事們來聊聊他們的心里話,《之路思維 | ECC Thoughts 》選題由此而生。
4月23日,在網上看到一則《人民日報》的消息,標題是:“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”將成立,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。
由于多年的職業習慣,每當看到不斷地有新的人、財、物等資源向“科技成果轉化”這個老話題投入,目的是“解決”這個問題,我都十分欽佩,也認為是應該的。但以“解決”為目標的努力,恐怕是值得懷疑的,或是需要討論和商榷的。我認為,“科技成果轉化”是一個世界性難題,也是一個不可能“解決”的問題,或曰“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”是一個偽命題。
早在二十年前,我剛從美國回清華科技園工作時,就被任命為清華科技園技術資產經營公司的總經理。這個公司的設立目的,就是為了做清華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,提高清華的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。
為此,我參與了兩件重要的事情。
一是被清華科技園領導派到清華大學科研處下屬的科技開發部掛職。科技開發部是清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專設機構,我的任務就是深入和全面了解清華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,和開發部的老師一起,看清華科技園能為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做什么,這是清華科技園的使命。
掛職期間,我每周都按時到開發部參加工作例會,堅持了大約一年的時間。在把清華浩如煙海的科技成果梳理了一遍之后,我給當時清華科技園總經理徐井宏的述職匯報結論是:當時清華只有三個成果有轉化價值,一個是工物系的“集裝箱檢查系統”,二是電子系的DTMB數字電視標準及相關芯片的開發,三是化學系主任邱勇教授的OLED相關工藝技術。除了這三個項目有較大的市場機會以外,其他的都是小打小鬧,沒什么意思。由于前兩項技術轉化都已經有同方科技股份的深度參與,清華科技園已經沒有介入的意義和機會了,我建議將工作重點放在當時才剛剛起步的邱勇老師的OLED技術上,也就是今天的維信諾科技股份公司(股票代碼002387)的前身。對于當時的維信諾而言,最需要的就是錢,但那時我夢寐以求的基金還不知道在哪里,清華科技園也沒有可投資的錢。于是,我就和維信諾簽了一份FA融資顧問協議,承諾幫他們到國外去找錢。為此,我還找到了OLED的原始發明人美國柯達公司,安排他們來訪,與邱勇教授洽談專利交叉許可的問題。后來柯達公司倒閉,此事再無下文。最終,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國外的錢一分沒找到,但我把這個項目介紹給清華科技園昆山分園后,維信諾最終在江蘇昆山落地,由當地政府和國家發改委支持,出資建廠,實現了產業化的第一步。
圖1:2004年6月邱勇教授與柯達公司客人交流OLED的研發合作機會,右一為作者
第二件事情,是和羅建北老師一起赴美國高校考察,學習和了解美國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先進經驗。2003年11月,正是Google從斯坦福大學轉化科研成果并獲得巨大收益的故事如雷貫耳之時。帶著期待和崇拜的心情,我和科技園的羅建北老師踏上了“西天取經”之路。我們從西到東,橫跨美洲大陸,先后訪問了斯坦福大學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、佐治亞理工、MIT、百森商學院(Babsen College)等美國名校和機構,與他們OTL(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)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做了深入的交流。結果是令人失望的,他們不但沒有“真經”傳給我們,反而對于我們的思路和想法,給予了很多的質疑和不解。
在斯坦福大學,他們微笑著向我們解釋:斯坦福的成果轉化率是不高的,常年如此。他們也沒有來自校方的壓力,要求必須一年轉化多少。Google是特殊個案,當時都是按照標準程序處理的,不具有普遍意義,學校也不能指望這個收入運轉,他們也不著急何時會有下一個,一切隨緣。凡是能轉化的成果,他們大約就收幾萬美元,而且一次性收錢后,多數就沒有下文了。他們也不想多拿創業公司的股份,一般都控制在5%以下。他們辦公室的人就可以決定轉化的價格,從來沒有“國有資產”保值增值的問題和壓力。
在伯克利,OTL的主任回復是:因為伯克利沒有醫學院,很多成果來自于電子信息,這些成果的生命期不長,轉化價值都不高,所以他們每年的轉化收入有限。她還說,他們特別羨慕清華可以搞清華控股和清華科技園這樣的公司,但作為公立大學,加州的法律是不允許他們從事這些商業活動的。
在MIT,接待我們的主人用不解的目光看著我們,反問道:作為一個研究型大學,怎么可以花這么多精力去搞外部公司委托的應用研究呢?我們教授的精力都是放在科學研究上的。怎么會有清華控股這樣的公司呢?這不是MIT想做的事兒。
圖2: 2003年11月,與羅建北老師在MIT OTL辦公室
總之,用今天流行的話總結,就是一個詞:躺平!
通過這兩個故事,一個國內的,一個國外的,我想告訴大家的是: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很難,難本身就是它的客觀規律,既然是規律(至少是數學統計規律),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。我們能做的唯一的事情,就是去充分認知和把握這個規律的細節,敬畏和尊重這個規律,按照這個規律辦事。有些人認為,科技成果轉化率低,是因為投資不夠,是不正確的。任何希望“提高”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努力,都將是徒勞的。個中原因,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更詳細地講述。
所以,我認為,成立“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”的目的,不應該放在“解決”上,而應該放在“認知”上。通過論壇,讓更多相關的人和機構認識到此事的難度,放棄功利心,培養平常心,多包容,多給時間,不急功近利,相信市場的力量,減少行政的干預,允許失敗,接受投資損失的風險等等,才能有機會將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化出來。
真正有價值的科技成果轉化并能成功改變我們生活的,是非常少的,而且個性化很強,不可能像流水線一樣批處理。
講這些,是希望激發大家的熱誠,而不是打擊大家的積極性。我本人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情,從未減退。“難”不是問題,因為“難”,才有面對的價值和意義,關鍵是要找對面對“難”的方向。
薛軍 先生
管理合伙人
之路資本 (El Camino Capital)
二十年風險投資經驗的資深創業投資家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