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,欧美精品不卡,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,久久精品小视频,成人免费黄色大片,欧美+亚洲+精品+三区

沖萬億,江蘇“中心”城市不想再慢了
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城市進化論(ID:urban_evolution),作者:淡忠奎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
在江蘇“十三太保”中,揚州是毫無疑問的“中心”城市。其處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,下轄縣級市高郵更是在2018年被官方認定為“江蘇之心”。

揚州憑借得天獨厚的航運優勢,歷史上曾是全國最重要的商貿城市之一。而近代以來,隨著運河航運功能的衰弱以及海運、鐵路興起,揚州轉而沉寂,遠不及蘇州、常州等明星城市。從經濟體量上看,揚州長期排在江蘇13市第7位。

一句形象的概括是,“揚州地處江蘇中部,發展也處在江蘇中游。”而今年以來,“慢悠悠”的揚州,頻頻喊話要沖破“居中思維”,顯然開始著急了。

近日,揚州召開全市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推進會透露,要搶抓機遇“風口”,優化調整產業體系,提出未來三五年躋身“萬億俱樂部”,全力將揚州打造成為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、產業科技創新高地。

從城市格局來看,江蘇已經擁有蘇州、南京、無錫、南通四座萬億之城,常州、徐州兩座準萬億城市,倘若算上揚州,全省未來3至5年“萬億城市俱樂部”將有望擴容至7個成員。相比城市位次,萬億臺階是“比學趕超、勇爭一流”更具說服力的目標。

在這種背景下,這座江蘇“中心”城市,又將如何重拾城市榮光?

01揚州急了

作為明清商業之都,揚州一度被稱作建在鹽業貿易之上的城市。這一方面說明,臨近長江、淮河的揚州在運河時代的樞紐地位,另一方面則體現出鹽業對城市深入肌理的影響。

如墨爾本大學歷史系教授安東籬在《說揚州:明清商業之都的沉浮》所說,“各個不同省份的數百萬消費者的財富,因而源源不斷地流向揚州并在那里聚積起來,”揚州成為當時東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、文化樞紐。

不過,20世紀初,鹽業貿易的徹底消失,最終也讓揚州走向沒落和衰退。更為重要的是,隨著運河航運功能衰弱,海運、鐵路等交通方式日益興起,使得曾經首屈一指的樞紐城市揚州歸于沉寂。“成也運河,敗也運河”,成為人們談及揚州時無奈的感嘆。

1996年,“揚泰分家”讓“大揚州”不復存在,GDP排名大幅退后。像“溫吞水”、困于“居中思維”,也成為揚州常常被詬病的問題。畢竟,在強市如林的江蘇,揚州實在太不顯眼。

今年上半年,揚州GDP達3417.36億元,同比增長6.2%,繼續保持省內第7的位置。向前看,徐州GDP已經跨過4000億元臺階;向后看,鹽城GDP也已經達到3413.41億元,“安全距離”僅僅剩下4億元。更為緊迫的是,鹽城在多項指標上拿下全省第一、第二,反超揚州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。

在這種背景下,“慢悠悠”的揚州真的急了。

今年5月,在揚州2022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大會上,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表示,今年是揚州的“發力奮進年”,要向第一看齊、向一等看齊,不能有“居中思維”,要在比學標桿的過程中努力成為別人的標桿,在趕超榜樣的過程中努力成為別人的榜樣。

這也傳遞出強烈的加速信號。“當前,蘇南發展全速前進,蘇北發展全面提速,蘇中城市加速崛起,誰也無法‘躺平’,更無法‘躺贏’,必須堅決摒棄‘中游心態’。”正如《揚州日報》在評論中所說,不能甘當中游、甘于平庸,要沖破“居中思維”羈絆,在時代潮流中抬高標桿、找準定位。

不久前,揚州召開全市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推進會,行動目標進一步明確。在推進會上,揚州正式發布《加快建設制造強市行動方案》(簡稱《方案》)提出,到2025年,揚州要力爭實現“211”規模目標:即形成2至3個規模超2000億元的地標產業,10個以上總量過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鏈,全部工業開票銷售超1萬億元,其中“613”產業體系工業開票銷售要達到8500億元。

王進健還在會上指出,揚州到2025年實現工業開票過萬億元,“十五五”期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元。

02轉型升級

上世紀70年代,江蘇中部發現并開采油田,一度引發全國轟動。據揚州網報道,油田分布區域東到鹽城、東南到江都的真武、南到邵伯、西到送橋碼頭莊、西北到洪澤,而高郵就處于核心區域。

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,使得揚州較早確立起化工產業優勢。2003年10月,揚州、儀征兩級政府“市縣聯動”共同規劃建設揚州化工園區,成為當地石化產業最重要的載體。去年12月,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“2022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”顯示,揚州化工園區在2022年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名單中排名第8,單位面積產值、投資強度等單項排名進入前5。

過去多年,化工及船舶制造等傳統產業支撐揚州成為頗具辨識度的產業名城,但是近年來,受環保趨嚴等因素影響,其自身亦挑戰重重。根據統計年鑒數據,2017年至2021年,揚州化工產業(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、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、橡膠和塑料制品業)營收從1221.09億元下滑至546.77億元。

即便2021年已經開始回升,但是仍然未能走出營收腰斬的陰影。

這也與近年來江蘇“壯士斷腕”,大力推進化工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有關。揚州市政府官網2021年4月披露,“近年來,我市累計壓減化工生產企業比例達82.4%,總數由2017年的586家減至103家。”

9月1日,當地媒體報道,揚州化工園區產業規劃面積由22.57平方公里壓減至9.6平方公里,完成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,化工企業壓減率超八成,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%。這些都是揚州化工產業營收規模震蕩下滑的所應。

此外,同為揚州重要支柱的電氣機械產業,亦挑戰重重。2017年至2021年,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營收從1599.51億元下滑至1046.98億元,同樣是2021年才開始迎來回升。

這也傳遞出揚州在產業發展領域的壓力。2017年至2021年同期,揚州整個制造業規模亦大幅縮水,營收從8693.95億元下滑至5712.27億元。

加速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,同時加速壯大新興產業規模,成為揚州的當務之急。2020年10月,揚州提出要以更大力度、更實舉措推動開發園區“二次創業”,全力推動園區轉型升級。

比如,揚州化工園區安美特電子化學品、長連化工電子化學品、大陽日酸電子化學品等一批特色新材料重大項目成功投產,虹石新材料、道贏新材料等項目也在加快建設,正在沖擊以高端新材料為核心的千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群。這也是揚州重塑競爭優勢的縮影。

03再造樞紐

有分析指出,揚州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鼎盛時期,大多得益于交通發達。第一次是漢代,劉邦的侄兒劉濞被封為吳王,他利用揚州的自然資源,煮海為鹽、開銅山鑄錢;第二次是隋煬帝挖成連通南北的大運河,讓揚州成為都城長安以外的第一大城市;第三次是清朝,揚州借助樞紐優勢成為鹽業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。

也因此,不少觀點認為,揚州的城市命運與交通緊密相關,而鐵路、尤其是高鐵時代的“姍姍來遲”,是導致揚州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不過,這種局面已經逐漸改變,高鐵所帶來的“流量效應”亦逐漸放大。

2020年12月,被稱作江蘇高鐵網“脊梁”的連淮揚鎮鐵路正式開通運營,揚州借此全域邁入高鐵時代,深度融入全國高鐵網。這條南北動脈,將與正在建設的北沿江高鐵相連,揚州將成為一座新的“十字交叉”樞紐城市。

據揚州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印德明分析,歷史上揚州的交通優勢在于地處長江與運河交界處,而未來成為高鐵樞紐,將為揚州發展進一步提速,“未來,揚州將有4條鐵路交會,形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”。

這意味著,揚州將通過高鐵網絡承南啟北、橫貫東西,有望真正重塑經濟地理,項目、資金、人才等發展要素加速流動和聚集。

江蘇省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、副研究員呂永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,自2021年進入高鐵時代后,揚州一舉突破長期困擾發展的交通短板,其產業基礎、區位等優勢凸顯,投資吸引力快速增強,百億級重特大項目持續突破,形成滾雪球般的聯動效應和增長效應。

去年,揚州工業投資增速達到25.2%,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9.3%,均列全省第一。

與此同時,揚州近年來持續推進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,率先實施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的綜合整治,作為“收官之作”的揚州城區段項目也已啟動。在這種背景下,昔日的“黃金水道”正重新煥發活力。

在樞紐優勢重塑的同時,揚州也進一步回到產業發展的“主航道”,提出打造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、產業科技創新高地。《方案》提出,要聚焦“613”產業體系中6大主導產業集群和13條新興產業鏈,實施創新強基、轉型升級、招商強鏈、壯企強企、布局優化、治理創優等六大行動。

其中,6大主導產業集群是高端裝備產業集群、新能源產業集群、新材料產業集群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、生命健康產業集群。到2027年,全部工業開票銷售超1.25萬億元,“613”產業體系工業開票銷售達1.1萬億元。

定位和路線已然十分清晰,但想要沖刺萬億城市,乃至“趕超榜樣”,更加考驗的是揚州勇爭第一的魄力、久久為功的耐力。
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

您可能還喜歡...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