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電費漲價,這下電車真成“電動爹”了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周刊(ID:new-weekly),作者:崔斯也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今年下半年以來,全國多地公共充電樁價格上漲,讓電車車主們感受明顯。
當電費快要追上油費,一些車主開始感到焦慮。而電費上漲只是新能源汽車的困境之一,買了“電動爹”的車主們,各有煩惱。
電價快超過油價了?
新能源汽車車主們發現,今年下半年開始,公共充電樁的電費越來越貴了。
廈門的一位特斯拉車主稱,很長一段時間以來,在給車充電時,自己都不會有心疼的感覺,但10月中旬,她突然發現特斯拉充電樁的優惠充電時段(21:00到次日9:00)的電價從原本的1.08元/度漲到了1.29元/度。對此,她說:“我已經習慣了開電車的精打細算,接受不了它靜悄悄漲價。”
北京的特斯拉車主小白,同樣經常選擇在電谷時段充電,今年下半年,這一時間段的電費從1.46元/度漲到了1.78元/度。因為租房處沒有自用充電樁,再加上一些不得不在白天充電的情況,小白每個月的汽車充電費用上漲到了600元以上。
據小白的計算,優惠時段內單次充電80元,能跑350公里,在確保充到最便宜的電的情況下,百公里電價在23元左右。而她開油車的朋友說自己的車的百公里油價在45元左右。“電價的確還是比油價便宜,但是這個優勢隨著漲價越來越小了。”小白說。以前一到周末,小白就和朋友開車去京郊玩,電價上漲后,她感覺自己每個月的開車頻率也降低了。
而在峰值期,多地充電樁的價格也都漲到了2元/度以上。有上海車主稱,自己親眼看著常常使用的同一個充電樁,價格從1.15元/度漲到了2.05元/度。
而供日常使用的這種漲價幅度,僅僅是小漲幅,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則更讓車主感到心痛。因為高速上“沒得挑”,被迫充高價電是出行車主的永恒焦慮。“十一”假期,很多車主發現高速上的國家電網充電樁漲價了。一位汽車博主稱,自己近期在江西省贛州市的某高速服務區充電時發現,服務區內的特來電充電樁的平均價格為2.98元/度,總共121元的電費,僅夠行駛200公里左右,在這樣的場景內,電價幾乎快要超過油價。
開電車的出租車司機更是感受明顯。一些司機表示,即使每天掐著點去充優惠時段的電,每個月還是會比過去多出400—500元的支出。有的司機為了更便宜的電價,選擇多開幾十公里到郊區充電,成為了新的“充電特種兵”。
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們只好懷念起曾經充電毫不心疼、不用仔細計算的時刻。那些電價0.5元/度的日子,幾乎完全遠去了。
充電樁不夠嗎?
充電樁電價漲落的基本邏輯是分時電價。一般的充電樁費用包括電費和服務費,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作為電力供給端,掌握著電費的絕對定價權。到了夏季的用電高峰期,分時電價的調整和上漲,也帶動了各地充電樁不同時間段內電價的增加。
同時,今年5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《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》,明確6月1日起實行新的電價方案。根據新方案,用戶用電價格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、農業生產及工商業用電三類,有些原本執行大工業電價的充電樁改為了按一般工商業電價收費,也直接導致了運營商購電價格上漲。
除此之外,充電運營商的盈利困境,也是充電樁漲價的主要原因。國內的公共充電樁,大多掌握在以特來電、星星充電、云快充為主的民營資本運營商手中。服務費是充電樁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。這些企業幾乎和新能源車企同時進入市場,相比國家電網等其他充電樁運營商,有著先進入市場的優勢,但這些大型運營商在過去的幾年內一直在持續虧損。特來電在今年上半年剛剛實現盈利,而這與充電樁的建設和銷售有關。因為長期虧損,運營商只能試圖通過提高服務費來增加盈利。
充電樁企業虧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。近兩年,各地針對充電樁的補貼在減少。從2022年10月起,上海充電設施的每千瓦時補貼下降了0.1元。各地運營商在很多年前拿到的補貼如今已經到期,因此服務費的價格也隨之漲起來。充電樁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,在很多地方,相關部門只在充電樁建設期給予建設補貼,并不提供后續的運營補貼,導致充電樁后期運營難以為繼。
現有的充電樁并不少。中國充電聯盟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9月,我國公共充電樁的數量為246.2萬臺,僅9月就新增了19萬臺。包括私人充電樁在內,全國充電樁總數為764.2萬臺,而我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1821萬輛。這意味著僅從數量看,充電樁是相對充足的,車、樁比例已經處于全世界之首。
但即便如此,車主也沒有感受到“電量充足”的體驗,“充電焦慮”還是常常存在于車主的心中。春節返鄉和節假日出游時,高速上的充電樁依然人滿為患,很多車主都表示自己需要提前規劃充電安排。高速上排隊也充不上的電,必然是很難便宜的。
在各地分布的充電樁
而因為充電樁建設的空間分布不均勻,在大量小縣城里,找到一個穩定、靠譜的充電樁,甚至要靠運氣。還有極大量的充電樁因為運營維護不善,幾乎無法使用。小白說,她平時基本會選擇自己汽車品牌自建的充電樁,充電效率高且穩定。她感覺不同充電樁的差異比較大,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或者高速場景里,只能選擇其他充電樁,“線又粗又重,很硬,對女生使用不太友好,并且需要先付費再充電,還要下載掃碼,流程體驗也不太好”。
在很多第三方充電樁,車主經常會遇到壞樁充不上電或者充電很慢的情況,有些充電樁甚至是擺設,被油車占位。“之前去烏蘭察布,往景區那邊是沒有自營充電樁的,就只好找第三方充電樁。我們玩完時車快沒電了,開過去充電站,發現充電樁是壞的,用最后剩下的電開回酒店到自營樁充的電。今年這種情況似乎稍微有改進,但是第三方充電樁基本沒有給我好的印象。”小白補充道。
充電樁數量多,但真正能順利使用的卻并不夠。多方問題讓充電樁行業陷入困境,運營商的錢燒不動了,漲價也就自然地發生。
尷尬的電車車主
當然,也有一大部分車主對于公共充電樁漲價無感,他們大多在家中或公司擁有自用充電樁,可以直接享受以民用電價格充電。官方的慢充家用充電樁安裝費用在6000—8000元,第三方充電樁則是3000元左右。
也有一些品牌方主推“換電”的方式,相對充電來說,其速度更快,體驗也更方便。但同樣有車主抱怨換電站的電池不夠用、服務費高、換電站數量少等情況。
從現實層面看,新能源汽車本身不僅僅是“省錢”之下的選擇。在電價相比油價更便宜的優勢以外,一線城市的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售價和車險等相關支出都并不便宜,但依然占據著極高的市場份額。《中國汽車報》的調查顯示,目前我國一線城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過50%;三四線城市滲透率不足15%,且主要是10萬元左右的產品;廣大的農村市場滲透率只有5%左右,且主要是10萬元以下的產品,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。下沉市場也因此成為了目前新能源車企的主要競爭戰場。
等待出廠的密密麻麻的新能源汽車
這或許和新能源汽車本身所強調的科技感、智能感有關,技術加持很容易吸引一線城市的年輕用戶,但續航問題、保值率、充電困境,以及目前的電價上漲等,讓一些新能源汽車車主感到焦慮。很多車主親切地稱自己的車為“電動爹”。
人們吐槽自己當初選擇了“電動爹”,但依然渴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。小白說,自己還是希望電車成為主流,電車的使用環境能夠隨著市場份額的增加變得更完善。“我至今還是不敢自己開車到新疆、西藏,但是在網上看也是有能開過去的,準備研究一下攻略,下次試試。”她說。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