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空游戲,21世紀最大的互聯網騙局?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(ID:ciweigongshe),作者:星暉,編輯:園長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只過了一個星期時間,一部年度巨作就從萬眾期待的“塞爾達殺手”,變成了慘遭群嘲的“賽爾號殺手”。
2023年9月1日,來自Bethesda(B社)的重磅新游《星空》開啟豪華版搶先體驗,媒體測評與首批用戶評價浮出水面。9月6日,其標準版正式解鎖,登陸Steam與Xbox平臺,迎接全球玩家的審視。
在此之前,《星空》滿載耀眼光環。它的團隊曾制作出《上古卷軸V:天際》《輻射4》等名作,全世界范圍內擁躉無數。它自身則是Bethesda醞釀20多年、打磨數年的業內頂流,劍指次世代的宇宙探索體驗。
圖源Steam
大靠山微軟也對《星空》寄予厚望。從夏天到秋天,《星空》是微軟全力推廣的項目,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微軟2024財年第一季度Xbox的表現。人們相信那會是Xbox史上最輝煌的第一季度,營收或將逼近38億美元的高點。
到了《星空》發售前夕,微軟還對Xbox Game Pass服務進行了調整,取消了Xbox Game Pass Ultimate和PC Game Pass的1美元試用活動。這個微妙的時間點,讓許多用戶察覺到微軟的雄心壯志。
而在中文互聯網社區,《星空》同樣是當之無愧的明星項目,金燦燦的大餅被舔了一年又一年。幾個月前《塞爾達傳說:王國之淚》大熱之際,許多玩家便已經操心起“2023年度最佳”獎項的歸屬。
那時,一個抖機靈的段子曾四處流傳:雖說《塞爾達》天下無敵,但《星空》可是天外來敵。
關乎“最佳游戲”的爭奪戰,讓人們對《星空》的期待值更上一層樓。這款太空游戲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是神作,注定是強有力的冠軍候選人。浩瀚無垠的宇宙、曼妙綺麗的星塵,一切浪漫的想象都被摞在《星空》身上。
直到它真正揭開面紗的那天。
是大作,但不是“星空”
脫離了演講與預告的《星空》,到底成色如何?
隨著媒體評分解禁,人們投向《星空》的視線多了幾分猶疑。目前,MetaCritic網站顯示《星空》的平均分為86,已收錄的55個評價中有49個好評和6個中評。
圖源MetaCritic
憑心而論,這算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——如果我們討論的不是眼前這款游戲的話。
《星空》徘徊在90分門外的現實,讓人們意識到它與想象中的“天外”高手差距不小。
要知道,同為年度最佳的備選者,《塞爾達傳說:王國之淚》的MetaCritic媒體均分為96,包含141個好評和5個中評。而前段時間的話題之作《博得之門3》,MetaCritic媒體均分同樣高達96,且好評與中評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1比1。
更糟糕的是,兩家風向標屬性強烈的資深游戲媒體——GameSpot與IGN美國——先后給《星空》打出了7分(10分制)。這是一個令眾多玩家始料未及的數字,給《星空》的前期口碑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。
圖源MetaCritic
波瀾傳導到國產游戲圈,盡管玩家們并不完全認可IGN美國的權威性,但風向已經轉變。
曾經因粉絲夸贊而壓制的不滿傾瀉而出,化作對“貸款神作”的嘲弄。隨著游戲博主及普通玩家的測評逐步釋出,《星空》“暴死”“暴雷”的說法在各大社交平臺頻頻出現。人們開始攻擊那些維護這款游戲的玩家,宣泄對B社的滿腔失望。
被預先造神的《星空》,摔下神壇的姿態格外狼狽。
圖源B站
那么,《星空》真有這么不堪嗎?它所面臨的負面評論究竟源于何處?
截至定稿前,上線Steam平臺的《星空》已經收獲了9075篇用戶測評,其中87%為好評,總體風評依然可圈可點。但即便是在那些最情真意切的好評小作文里,玩家們也會提起一個繞不開的問題:讀條。
而在差評區,與此相關的憤怒則來得異常猛烈。
圖源Steam
放眼國內外各大游戲媒體的評論,在各大游戲媒體的評論中,“黑屏”“加載”“讀條”都是高頻詞。GameSpot也曾在前期測評里指出,《星空》所謂的“太空探索”概念有限,那片廣袤星海只是“看似無邊無際”。
種種反饋都指向了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:在開放世界無比流行的今天,《星空》的世界卻并不那么開放。
具體來說,《星空》里不存在人們憧憬的無縫太空。每一次起飛或降落、躍遷或著陸,都只是點對點的分隔操作。玩家只能盯著屏幕,等待讀條,然后被系統傳送到另一顆星球上,耗時不短且頻繁出現的加載界面最終導致了強烈的斷裂感。
尤其是在同題材游戲曾經實現過太空行動的當下,這種“將就”的星際傳送更加難討玩家歡心。畢竟,倘若始終無法親身飛行抵達,那么遠處的星球與貼圖何異?如此依賴固態硬盤的“星空”還算得上真正的浩瀚星空嗎?
圖源Steam
更何況,問題還不只是“一場星際旅行被切割成幾截”那么簡單。在傳送結束后,太空探索的實際體驗也并非盡善盡美,細節之處會讓你時不時地意識到自己不是太空人類,而是陸地上一個普普通通、痛苦卡墻的地球人——是的,星球表面的可探索區域存在邊界限制,因為這些星球地圖本身就并非完整的“星球”。
與此同時,所謂“1000顆星球”的宏大宣傳語也以一種相對迂回的方式實現。
《星空》制作人陶德·霍華德很早就承認,《星空》中的1000多個星球并非都由手工打造,實際上很多星球都由程序隨機生成,并結合當地的資源聚集點與地貌信息。因此這些星球不是固定存在,而是隨著玩家的出現才構造一片可探索區域,下次到達同一地點看到的可能是迥異畫面。
然而,這些問題并不意味著《星空》不夠一款大作應有的分量。
事實上,現在的《星空》依然帶有開發商B社的鮮明烙印,深度體驗后能發掘出極富魅力的內容池,角色扮演玩法絲滑。混合的地圖生成模式看似“敷衍”,其實光是手工區域就已經有不容小覷的體量,不同風格的城市細節豐盈而生動。
圖源Steam
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,這款游戲終究在許多方面做出了妥協,它所描繪的“星空”與玩家夢想中無縫亦無垠的星空存在距離。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,是玩家對《星空》失望的根本原因。
那么,誰能收留心碎的宇宙愛好者?
游戲史上最大“騙局”
不妥協的太空游戲,存在嗎?
在《星空》發售、口碑發酵的這段時間,另一個游戲項目趁熱度發起了“星”難財,順勢開放免費試玩活動。
這,就是大名鼎鼎的《星際公民》——游戲史上最大的“騙局”之一,或者沒有之一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2012年,制作人克里斯·羅伯茨為他的新游戲《星際公民》做了一場載入史冊的演講。這位推出過《銀河飛將》《自由槍騎兵》等作品的科幻愛好者告訴人們,他想要做一款真正的史詩級游戲,一款能讓人沉浸于龐大星河、自由探索宇宙的游戲。
就像這個項目的名字一樣,克里斯激情洋溢地描繪了“星際公民”的冒險圖景。他的夢想就這樣點燃了無數人的熱情。
于是,一個綿延十余年的“船銷”計劃拉開帷幕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2012年,《星際公民》開啟眾籌,10天的眾籌金額為200萬美元。4年后,眾籌金額突破1億美元。很快,《星際公民》在Kickstarter平臺上的眾籌金額比其他所有游戲項目加起來更多。6年后,《星際公民》眾籌金額達2億美元。去年9月,它的眾籌金額突破5億美元。今年8月,數字來到6億美元……
從平臺眾籌到自立門戶賣飛船(的概念圖),這場聲勢浩大、永無終點的眾籌已經持續了11年之久,連愛看熱鬧的旁觀者都已感到麻木,逐漸失去對貨幣單位的感知。
在要錢這件事上,《星際公民》走的是堂堂正正之道,不搞坑蒙拐騙,而是明晃晃的誘惑。
它放出外星惡魔的低語聲,用最攝人心魄的飛船(的概念圖)吸引玩家,從每一個宇宙愛好者的腰包里掏走宇宙建設費,一架飛船可以賣到數百甚至上千美元,一個禮包可以在現實地球買下一輛車。
比如2018年,《星際公民》公布過一款飛船豪華合集,名為“Legatus Pack”,僅供貴賓玩家享用,只有在游戲中消費超過1000美元的玩家才具備購買資格。“Legatus Pack”的售價為2.7萬美元,在那一年約合人民幣17萬元。
圖源微博@機核網
到了今天,倘若按照最新數據6億美元來計算,《星際公民》早已躋身全地球最昂貴的電子游戲行列。
以CDPR前些年的爭議之作《賽博朋克2077》為例,作為CDPR歷史上最大手筆,《賽博朋克2077》是3A開銷榜上最靠前的選手之一,本體開發成本為1.74億美元。
而據外媒PCGamesN報道,《星際公民》開發成本已超過《賽博朋克2077》(1.74億美元)《俠盜獵車手5》(1.37億美元)與《荒野大鏢客2》(1.7億美元)加一塊兒的總和,甚至還能剩下大半個3A開放世界的預算。
圖源微博@CDPROJEKTRED
但是對《星際公民》來說,拿了這么多錢似乎還不夠。至少到今天為止,埋頭制作十幾年的《星際公民》還遠遠沒有要做完的征兆。
目前,這款游戲仍然處于Alpha測試階段,連Beta測試都遙遙無期,更不要說夢中的正式版了。
而在游玩體驗上,《星際公民》現版本的優化問題數不勝數,且已制作的內容量對照官方目標來看似乎還不足十分之一——之所以說“似乎”,是因為我們至今也不知道官方目標究竟宏偉到了何等程度,不知道《星際公民》自己知不知道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多年來,玩家越來越懷疑《星際公民》是否真的能制作完成。緩慢的進度、跳票的日期,開發團隊被曝出糾紛……而這一切放在數億美金的眾籌數字下,怎么看怎么像一場世紀大騙局。
幾年前,英國廣告標準局 (ASA)就曾向《星際公民》開發商 Cloud Imperium Games發出警告,因為后者被質疑“通過不斷撒謊來銷售永遠不會出現在游戲里的概念物品”。ASA要求《星際公民》調整措辭并告知消費者,他們用真金白銀購買的“飛船”實際上是概念船,在游戲中尚不可用。
更多的問題隨著時間上下沉浮,比如過長周期導致技術落伍,比如主流開發平臺隨時間更迭,比如市場格局正在不斷改變……《星際公民》逐漸成了黑箱子里的一只外星小貓,沒有人有勇氣判斷它最終的命運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從樂觀的角度看,《星際公民》的團隊不是沒有做出努力。如今,《星際公民》官方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透明的用戶溝通機制,通過粉絲頻道等渠道向玩家跟進分享制作進度和團隊情況,盡力打消粉絲們的疑慮。
例如最近,隨著眾籌金額突破6億美元大關,人們再再再一次懷疑起開發商Cloud Imperium Games要卷款跑路,并傳出了工作室大規模裁員的流言。CIG很快發布聲明澄清,并表示公司正不斷壯大,一位發言代表透露稱:“今年我們的員工數從900人增加到了1100人,公司將繼續招聘關鍵崗位。”
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:我,很好,你,繼續打錢。
為什么有人相信《星際公民》?
正是在《星際公民》緩緩前行的背景下,Bethesda的《星空》走入了大眾視野,并搶先一步端上了桌。但有趣的是,看得見摸得著的《星空》,反而給虛無縹緲的《星際公民》拉了一波熱度。
不說官方層面的免費試玩活動,這幾天就連玩家社群的討論都平添幾分拉踩意味,常有用戶在批評《星空》的有縫宇宙設計時想起《星際公民》——雖然后者壓根還沒做出來,但人們都愿意相信“那種宇宙才對味”。
熊貓羽是《星際公民》國產玩家圈里頗有資歷的玩家,也是在官網代表“炎黃艦隊”——最知名的《星際公民》中國社群之一——留下溝通信息的聯系人。據他觀察,這幾天所在的《星際公民》2000人群都隨著《星空》問世而滿員。
熊貓羽不由調侃道:“原來大家期待的星空叫星際公民啊。”
圖源網絡
為什么那些因《星空》高呼“受騙”的人,轉頭就心甘情愿跳進了一個看上去更大的坑?
不開玩笑地說,回看這兩款太空游戲的發展歷程,二者都離不開“畫餅”。對“餅”的態度,最終決定了這兩款游戲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《星際公民》不必說,克里斯·羅伯茨和他的CIG大概是游戲史上最有實力的畫餅大師,通過互聯網賣餅就能賣出足足6億刀,領先十年開創興趣電商,不是詐騙勝似詐騙,甚至揉面的每一秒都伴隨著食客自發的歡呼聲。
而《星空》背后的制作人陶德,其實同樣是游戲圈聞名的畫餅達人。陶德過往的游戲宣傳策略主打自信,偶爾還夾雜一些虛張聲勢、撩動人心的“陶德式甜蜜陷阱(Todd and the sweet little lies)”。
圖源網絡
陶德操持的每一部大作,都免不了要留下一些聞名中外的吹牛梗。比如他言之鑿鑿地宣稱《上古卷軸》AI很智能、透露《輻射3》有200多個結局、承諾《上古卷軸5》會有玩不完的任務,以及高調宣布《星空》將有多達1000顆星球……
不過說到底,陶德的底色還是個靠譜的游戲老將。早在去年6月接受IGN采訪時,他就已經清晰地解釋過《星空》中的星球生成模式,并直接表示團隊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制作無縫切換場景。
圖源Steam
從這一點上你就能看出,陶德畫餅造勢是為了宣傳游戲,他和團隊在本質上是清醒的開發者,愿意進行取舍以保障游戲順利完成。
他們可能很早就意識到,盡管《星空》被放置于宇宙背景,但宇宙尺度的內容本就是一個誘人卻難以駕馭的目標。所以在B社手中,《星空》的核心優勢依然是RPG內容,是與《輻射》《上古卷軸》一脈相承的嫻熟設計。
最終,《星空》變成了今天的模樣。
它有著精細的對話、多變的人物、無比多彩的任務,有著讓人難以抉擇的選擇題,以及草蛇灰線、影響深遠的選項。你習得的技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幫助你,你參與的任務同陣容、故事交織出復雜莫測的走向,你的奇異遭逢仿佛科幻小說照進星海角落。
哪怕有大量對“有縫宇宙”的抱怨,《星空》也拿下了好評為主的用戶口碑。因為這些龐大的可游玩內容讓許多評測者為之驚艷,即使最尖銳的批評者也不得不承認:度過相對難熬的初期之后,《星空》會是一部相當好玩而耐玩的B社游戲。
圖源Steam
《星空》的缺憾,可能在于它不是所謂“真正的太空游戲”。《星空》的美好則在于,當你接受現實、放棄對太空游戲的幻想之后,它仍舊能打動你。
而與之相反的一條路,就是《星際公民》。這正是克里斯區別于陶德的地方,他不會讓《星際公民》妥協為星際版《輻射4》或其他,而是愿意一邊收款一邊對你說:你不必放棄對太空游戲的幻想。
這句承諾就是《星際公民》的一切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從一開始,《星際公民》就有著前所未有的宏大設想,它要做上百個可供探索的星系,要做無邊無際的世界。不論是角色扮演、射擊空戰,還是宇宙探索、收藏戰艦,每一種玩法都要囊括其中,每一種體驗都不應該在宇宙里缺席。
也因為對完美宇宙的追求,《星際公民》十幾年來都在源源不斷地追加開發項目。更早之前的藍圖尚未實現,新的夢想又被加入待辦列表,循環往復如同宇宙膨脹,遙遙無期卻又讓人心生憧憬。
直到今天,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太空迷依然選擇相信,并且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、熱情不減。截至2023年9月,《星際公民》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480萬人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在中國,也有許多向往星辰大海的玩家聚集在一起,建立起炎黃艦隊這樣有凝聚力的組織。
圖源《星際公民》官網
《星空》是太空題材下一次可喜的嘗試,它再度讓人們注意到浩瀚星海的無窮魅力。而《星際公民》則是這條路上的獨行者,借助互聯網的力量,它用前無古人的方式成長起來,把最無望的3A開發地獄扭轉為游戲史上的奇景。
在一些人眼里,這場沒有終點的“太空遠征”注定是21世紀最大的謊言之一。而在另一些人眼里,啟航的決心本身,就是燦爛的奇跡。
本文(含圖片)為合作媒體授權微新創想轉載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