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測快手“AI玩評”功能,以后AI也要來搶熱評了
聲明: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頭號AI玩家(ID:AIGCplayer),作者:月山橘,授權微新創想轉載發布。
以后,AI也要來搶熱評了。
繼8月推出“文生文”大語言模型“快意”(KwaiYii)后,快手又在“文生圖”賽道推出了自研大模型“可圖”(Kolors)。
據了解,從8月下旬開始,快手AI團隊就已在公司內部開啟了可圖大模型的內測,并支持網頁版工具和標準化API兩種使用方式。
依托可圖大模型,快手開始在短視頻評論區內測“AI玩評”功能,這是繼“AI對話”之后,快手在短視頻場景內落地的又一AIGC能力。
用戶只需要輸入6個字及以上的文字評論,點擊評論框右下角的「AI」標識,即可一鍵生成評論配圖,點擊“?換換看”則可以切換更多風格。
“頭號AI玩家”有幸get了“AI玩評”的內測資格,速度給各位玩家帶來一波測評,并借此對AIGC+社交媒體的玩法做個探討。
AI玩評,怎么玩?
快手AI團隊表示,通過“AI玩評”功能,用戶可以更精準、更有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,更便捷地在評論區進行趣味互動,不用再去找合適的圖片或表情包,而是可以直接生成一張。
不過,如果是缺乏實質性內容的評論,“AI玩評”就無能為力了。
我們先挑幾條比較熱門的玩梗性評論,來看看它的生成效果。
當有人深夜“放毒”,屏幕前準備睡覺的你看著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,忍不住評論道:
可以看出,AI抓取了“吃”、“引爆”、“地球”三個信息點,生成了6種不同風格的圖片。不能說是毫不相關,但無論哪一張都不能準確反映我的真實精神狀態。
點擊右上角的“?換換看”,可以解鎖更多風格,包括宮崎駿、寫實動漫、國風、大友克洋等等。每條評論只能選擇一張AI配圖發送,選擇完畢后,可以修改文字評論的內容。
在秀恩愛視頻的評論區,我們很容易找到一類人,他們人間清醒,不相信愛情,“你是信這玩意兒還是信我是秦始皇 / 武則天”是他們的經典語錄。
果不其然,AI生成了不同風格的“秦始皇”畫像。
再來試試之前全網爆火的“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”:
看來帶有具體關鍵詞的語義分析難不倒它,我們來一波抽象的。
對于貓貓教 / 狗狗教忠實信徒們來說,平時刷到可愛的貓貓狗狗視頻,心都要被萌化了,不知道AI能不能get到。
這很難評,不過可以看出它對“萌”的理解是小動物、玩偶?和兒童。卡通漫畫、隨機探索和寫實動漫風格生成的結果,姑且可以作為可愛風表情包,水彩風則呈現了“心融化”的概念。
再來試幾句古詩詞,看看它對詩中意境的理解與還原能力如何。
高聳入云的中國古代宮殿,疊加地球、行星的太空圖景,古風與魔幻交織,總體還不錯,看得出在試圖還原“天上宮闕”的概念。
草地、山峰、春櫻,與詩中描繪的景象出入不大,因為是春天,所以整體色調較為明朗。
當詩中出現“雨”“秋”的字眼,就是一副迷朦晦暗、楓葉蕭瑟的光景了。
總體而言,對于季節和意象的理解與還原還算準確。
由于AI玩評本質上依然是一個AI繪畫模型,我們發現,包含主體、環境、動作、氛圍、視角等要素的提示詞格式的評論,生成效果往往相對較好。
而對于沒有名詞、缺乏具體指代的模糊性評論,比如“這也太可愛了吧”,則無法生成準確的配圖,甚至不如智能推薦的表情包來得實用。
另外,在生成人物時,多一條胳膊、肢體動作不協調、手指等細節部位異常的情況也時有發生。
目前,在快手APP的視頻評論區,已經可以看到不少獲得“AI玩評”內測資格的網友評論。
有人給自己的原創詩詞作畫:
有粉絲畫不同著裝、不同場景下的idol:
還有球迷緬懷殞落的一代籃球巨星科比:
不過,也有網友因為不理想的生成體驗,吐槽該功能“沒什么用”。
AI玩評,可玩性有多高?
不知從何時起,“先看評論區”“我是來看評論的”成為越來越多網友的習慣和共識。
由于評論區金句頻出,有時甚至比內容本身還精彩,很多網友都習慣先看評論區,把排在前面的幾條熱門評論翻閱一遍,再回過頭來看內容本身。
而“AI玩評”作為短視頻場景下首個將AIGC能力嵌入評論區的功能,最初也是讓“頭號AI玩家”眼前一亮,但一番實測下來,我們發現至少目前為止,這個功能的可玩性還有待挖掘。
常規的評論模式往往是點評內容、補充信息和玩梗,文字評論本身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,配圖也多是表情包或事實性信息,“AI玩評”并不是一個必要選項。
如果非要用AI給一些插科打諢、碰撞觀點的內容配圖,反而顯得有些畫蛇添足。
而且,評論配圖講究一個彌補純文字傳播的語境缺失,圖片好不好看并不是第一位,關鍵是符不符合評論者想要表達的語境。這就對AI的語義分析、情感分析能力,以及畫技提出了不低的要求。然而,目前“AI玩評”在這些方面的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。
因此,與其說“AI玩評”的作用是提供評論配圖的便利,不如說是提供了一個簡單快捷的AI繪畫工具入口,讓普通大眾體驗到AI繪畫的樂趣。
當然,如果有人生成了比較優質、有趣的圖,也可能會激發互動和玩梗傳播,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平臺內容生態和用戶互動體驗。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“AI玩評”生成的圖片在版權歸屬方面尚不明晰。
在“AI玩評”功能的使用須知中,有一條提到,當用戶上傳肖像類的內容進行AI玩評創作時,系統會分析所上傳素材的面部特征點以進行肖像處理。但目前的“AI玩評”功能并不支持用戶自主上傳照片,我們猜測,未來快手可能會推出基于可圖大模型的獨立AI繪畫產品。
此外,同期開放測試的“淘寶問問AI助手”在用戶須知中表示,為改進淘寶問問服務,并支持技術應用持續創新,將對用戶在使用淘寶問問過程中輸入、輸出及其他生成信息進行去標識化處理后再用于模型及算法訓練。
AIGC+社交媒體,有哪些玩法?
除了在評論區調用AI繪畫工具,為評論生成相應的圖片之外,AIGC+社交媒體還能怎么玩?
這就不得不提前段時間流行的一種“賽博召喚術”。
不久前,B站出現了一些“AI視頻總結小助手”賬號,網友可以通過@這些賬號,讓它們扮演“課代表”和“省流助手”,總結視頻內容。
8月31日,B站頂流知識區博主“畢導THU”發布了一條題為《數學的詭異漏洞》的視頻,時間長達34分鐘,就在其發布僅幾分鐘后,“AI視頻小助理”就極其詳細地列出了該視頻的內容框架,精細度和邏輯嚴密度令人咋舌。
而且,AI不僅能作為輔助工具,還能直接生成評論內容。
之前有科技博主自制過一個能自動生成評論的水軍AI,根據視頻標題,AI就能生成一連串相關評論。
雖然有些評論的思路過于跳脫,但整體效果還算逼真,AI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給出評論。
在社交媒體場景下,生成式AI或許還可以用于創建虛擬人物或虛擬助手,使社交媒體用戶能夠與這些虛擬實體進行更加真實和個性化的互動。這些虛擬實體還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建議、回答問題、提供娛樂等。
相比于將AIGC能力應用到用戶內容生產和分發上,無論是快手的AI對話、AI玩評,還是B站的AI視頻總結助手、AI水軍、AI智能體,都體現了AIGC在用戶互動和社交模式的創新應用。
未來,如果“AI玩評”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評論的語意,將模糊的形容詞演繹得更加生動,應該能夠發揮更大實用價值和創造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