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50萬美元!Open AI投了一個“小公司”,只有16個員工
來源丨微新創想(ID:ichuangyebang)
作者丨潘綺晨
編輯丨趙曉曉
圖源丨Mem官網
一家初創公司突然火起來,要么是創始人本身的名氣和經歷,要么就是被更大的企業投資。Mem屬于后者。
Mem公司成立于2019年,總部位于美國洛斯阿爾托斯山,是一款重塑用戶信息搜集和整合的工具,由華裔工程師丹尼斯·徐(Dennis Xu)和Kevin Moody共同創辦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AI能力的工作臺,主打快速記錄與內容搜索,允許用戶附加主題標簽,標記其他用戶,并為筆記添加循環提醒信息。更像是基于個人數據的Google搜索引擎。
Kevin Moody(左)和丹尼斯·徐(Dennis Xu)
丹尼斯和凱文是斯坦福計算機系的本科同學,畢業后凱文去了Google,而丹尼斯則去了Yelp。2018年的某一天,兩個人來到一家餐館點餐,凱文有印象來過這家餐館,但他忘記當初點了什么菜,于是萌生了做一款辦公筆記軟件的想法。
去年11月,Mem拿到了OpenAI領投的最新一輪2350萬美金的融資,總融資額達到了2900萬美金,估值則是高達1.1億美金,而這家公司僅僅只有16位員工。
成立至今,Mem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,背后的投資機構有OpenAI、Dreamers.vc、Shrug Capital、a16z、Unusual Ventures等。a16z的合伙人David Ulevitch將Mem比作《鋼鐵俠》中的賈維斯,一個無所不能的AI管家,并認為這將有潛力成為未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之一。
Mem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魅力,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偉大的公司嗎?
吃炸雞時冒出的創業靈感
故事開始于2014年夏天。
凱文和丹尼斯是斯坦福計算機系的大學生,他們來到舊金山一家餐廳,準備吃炸雞。凱文以前來過這家餐廳,但忘了當初點過什么菜,他不由得想:“如果我有個筆記能自動提醒我當初點的菜,這該多有用啊。”
這件事讓他們開始探討信息流——人們在生活中創造了大量的信息,卻沒能有效地使用,只是放在Facebook或Google里儲存著。他們夢想著ME API的可能性,假如把“我”的所有信息都整合起來做成一個知識圖譜,就能隨時隨地快速便捷地使用這些信息。
這是一個好主意,但他們沒有立刻去實踐,而是去職場里積累經驗,凱文在Google工作,而丹尼斯則去了Yelp。兩人還合作開發了很多計算機產品,比如一個“去上課”的應用程序,用共享的方式來激勵學生上課。
在工作中,他們發現人們還在用數十種不同的工作方式組合成信息流,團隊之間的信息同步基本依靠開會和當面交流,如果有人離開了團隊,這些歷史知識肯定會消失。
根據Gartner的數據,即使專業人士也要花費50%的工作時間搜索信息,平均需要18分鐘才能找到文件。更有數據統計,文檔混亂每年使企業每位員工損失3900美元的生產力損失。
2019年,凱文和丹尼斯決定將最初的靈光付諸實踐,創立了Mem。
最初他們想創造一個偉大的工具,但不知道該叫什么名字,有一次,他們開玩笑地稱它為“NSFW”,代表“筆記和搜索工作”,后來又改名為Supernote。經過幾次改名,他們最終選擇了“Mem”這個名字。
名字取自1945年科學家Vannevar Bush想象的可以存儲人類所有記憶的機器——“Memex”。
Mem究竟能做什么
2019年夏天,凱文和丹尼斯開始與投資人會面,推銷他們的新應用程序。但他們很快遇到了一個問題:他們所有的模型和描述都讓人覺得他們在構建一個筆記應用程序。
Mem的確擁有作為筆記的功能,用戶可以在平臺上添加自己的筆記,電子郵件、日歷事件、航空公司確認、會議記錄、忽然冒出的想法——不一樣的地方是,Mem會通過AI自動整合和理解這一切,并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將所有信息反饋給用戶。換句話說,它會成為用戶的個人數據管家和搜索引擎。
但前提是,Mem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來訓練AI。為了收集數據,團隊一方面將應用程序設計得快速便捷,讓用戶可以快速打開和輸入。在正式推出Mem移動應用程序之前,他們為用戶構建了一種通過短信或WhatsApp向Mem發送筆記的方式。這也是Mem最受歡迎的功能之一。
另一方面,Mem開始與其他互聯網平臺達成數據合作,無需用戶主動輸入筆記,就能擁有更為豐富的個人信息來源。
Mem先和Google合作,讓用戶連接到他們的Gmail,并允許Mem自動同步所有電子郵件的數據。丹尼斯說,目標是“將所有非結構化信息轉化為真正易于使用的東西。”此外,Mem還與OpenAI合作,攝取大量用戶數據,并在沒有任何用戶輸入的情況下尋找連接。
2021年,Mem推出了Mem BETA免費版,這款應用程序可以創建、搜索和使用無限的mem(筆記)、收藏和模板,并同步用戶的電子郵件、聯系人和日歷。2022年4月Mem又推出了付費版的三款產品,分別是Mem X(8美元/月)、Mem X Teams(15美元/月) 和 Mem X 企業版(定制價格)。
Mem X適用于想用 AI 驅動個人知識助手解鎖最佳工作的人,用戶可以在Mem (筆記)上添加主題標簽,AI會自動構建知識圖譜,用戶還可以用AI生成文本、草擬標題、調整格式等等,堪稱筆記版的ChatGPT。MemX Teams適用于團隊使用,團隊成員可以自由編寫筆記,還能直接將筆記添加到共享日程表中,Mem X將會規劃文件位置和標記項目進度。
Mem的個人用戶有研究人員、投資者、作家編劇、知識工作者等,根據MemX的用戶反饋,很多人都提到“界面精簡且易于使用”,但編輯David Pierce認為距離用戶的“第二大腦”還有一段距離。Mem合作的企業用戶有Yelp、Uber、Insider、Netflix、airbnb、wix等知名公司。
Mem的重頭戲在于AI Writer的部分,是基于用戶個人信息數據的AI寫作助理。比如,當用戶在寫作中提到某個日程安排或者某條視頻內容時,Mem會自動將這些信息同步到文檔中。同時AI Writer還具備GPT-3的所有能力,可以將各種網上的信息進行自動搜集和補全。
從技術角度分析,Mem能夠做成這件事的根本在于Transformer這種模型的誕生。2017年,Google Brain和多倫多大學共同發布了題為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的爐溫,這篇論文宣告了Transformer這一通用大一統模型的誕生,代表著AI發展新的范式轉移開始出現。
這一模型基于Attention,而不再需要RNN和CNN,整個模型可以并行化計算,從而減少訓練時間。而在功能應用上最重要的改變就是AI可以被訓練理解整個文檔,而不是拆開一部分一點點來理解。
這也是Mem誕生的技術邏輯,有了讓AI來理解和整理所有用戶個人信息的想法,而在此之前,所有的筆記類應用都只是一個單純的記錄工具,需要用戶自己來做整理和歸類,而這恰恰就是最耗費時間的地方。
Mem的出現,改變了這一切。
競爭正在變得激烈
雖說Mem構建“個人知識AI管家”的想法很有野心,但這個模式并不新鮮。
隨著生成式 AI 變得越來越強大且成本更低,每個互聯網平臺都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整合用戶信息。比如美國SaaS公司Dropbox收購了Command E來支持跨平臺的文檔搜索,美國搜索引擎公司Neeva正在網絡搜索旁邊構建個人搜索,而美國筆記公司Evernote的Chrome擴展程序允許用戶通過谷歌搜索筆記。谷歌甚至試圖自己構建一個“個人谷歌”。
而在筆記應用市場中,創業公司也在不斷推陳出新、爭奪用戶。
比如主打模塊化筆記的美國公司Notion,已經完成了四輪融資,投資機構有Coatue Management、紅杉中國、Base10 Partners、Index Ventures、Capital Ventures等,2021年C輪融資完成后,公司估值超100億美元。主打雙鏈接筆記的美國初創公司Roam Research,在2020年獲得900萬美元的天使輪,投后估值 2 億美元。成立于2014年的美國的文檔協作平臺Coda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,目前公司估值14億美元。
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凱文和丹尼斯認為,Mem的優勢在于,能將企業專有的數據與最先進的生成性語言模型結合起來,做到定制化的、實質性的輸出。
換言之,Mem能夠將來自個人、團隊和組織層面的知識結合在一起,顯著提高全局績效。
2021年4月Mem拿到了a16z領投的560萬美金的種子輪融資。2022年時,Mem的員工擴張到16名,并獲得了OpenAI領投的2350萬美元A輪投資。除了資金之外,Mem還可以獲得最新版OpenAI 系統的訪問權限和Microsoft提供的 Azure 資源。
OpenAI在2021年成立了針對AI領域創業公司的基金——OpenAI Startup Fund,由該基金投資的公司可以得到OpenAI最新功能的優先使用權和Azure服務器資源,同時OpenAI也很顯然是這一波AI浪潮的引領者,有了這樣雙重的加持,可以幫助Mem更快實現自己想要的AI賦能生產力的目標。
凱文和丹尼斯表示,在OpenAI啟動基金的支持下,Mem將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驅動的體驗。這是OpenAI最看中的因素之一,管理OpenAI啟動基金的OpenAI首席運營官Brad Lightcap曾說:“Mem的愿景與OpenAI啟動基金的目標完全一致,即加速公司使用AI來提高生產力,更廣泛地說,提高人類潛力。
Brad Lightcap
總的來說,Mem核心目標和雄心是很清晰的——AI時代的基礎設施,以及AGI通用人工智能。雖然AI所發揮的功能還在測試階段,但從長遠看,Mem把寶押在AI上,未來應用的場景和發展空間無疑是無限的。
這也是科技領域的投資人喜歡看的故事。
本文為微新創想原創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否則微新創想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。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