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華為擴大專利收費范圍,去年專利收入5.6億美元
華為還將在多媒體、接入網、計算、存儲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發起專利許可計劃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十一人(ID:caijingEleven),作者:柳書琪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華為在專利收費上的動作正在變得密集。7月13日,華為宣布將針對Wi-Fi 6設備和物聯網產品收取專利許可費率。當天,華為公布了2022年許可收入情況,總體約5.6億美元,主要來自標準必要專利。這是華為首次公布單年的專利許可收入情況,2021年、2019年時華為曾分別公布過去三年和五年的收入情況,年平均收入從2.8億美元漲至4億美元。
華為在技術上的積累深厚,從專利的數量來看,華為在全球擁有20%的5G、WIFI6專利、10%的4G專利、15%的NB-IoT、LTE-M專利。
收費的技術品類范圍擴大
對于Wi-Fi6消費級產品 (含有Wi-Fi6模塊的終端產品,比如路由器) ,華為的報價是每臺0.6美元。華為稱,還將通過專利池運營公司等組織提供“一站式”Wi-Fi許可。
對于物聯網設備,華為區分了兩種設備類型。一種是以物聯網技術為中心的設備,比如資產跟蹤器和智能審查器,華為采用的是百分比費率,為產品售價的1%,同時設置了每臺0.75美元的上限。“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即便最便宜的物聯網產品,也有能力得到許可。”華為法務部副總裁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表示。
另一種是幫助基礎產品連接到網絡情形的設備,如智能電表、共享單車等,費率則為0.3-1美元不等,主要反映無線連接的價值,而不是基礎產品價值。
華為早期專利收費的范圍主要在電信設備領域,自2021年起,華為開始對4G和5G手機收取專利費,許可費率上限分別為每臺1.5美元和2.5美元。在手機方面,華為是載波聚合、調制、極化碼等4G/5G標準多項關鍵技術的主要貢獻者。
一位熟悉專利收費的業內人士告訴《財經十一人》,華為在通信行業中最晚收取專利費用,且費率是最低的。
手機行業內其他公司的收費水平相對更高。2017年,愛立信公布的收費標準根據手機價格不同而不同,費用在每臺2.5美元-5美元之間;諾基亞5G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費上限是每臺3歐元;高通按5G手機銷售價格的百分比收費,比例在2.275%-5%之間。去年中國智能手機平均售價為385美元,以此計數,高通每臺手機最高可收取19.25美元的許可費。
華為法律政策和IP戰略副總裁樊志勇認為,與研發費用相比,華為的專利收入并不多。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1615億人民幣,專利收入5.6億美元 (約40億人民幣) ,僅占2.5%。如果放在十年的尺度來看,華為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達到9773億人民幣,而專利收入轉正只是近兩年的事。
相較通信行業其他公司,華為的專利收入也較低。高通2022財年QTL (技術許可) 業務實現營收63.58億美元,愛立信同一財年IPR (專利) 業務營收104億瑞典克朗 (約合10億美元) 。
“華為的知識產權部是一個既富又窮的部門。”樊志勇評價,去年收入5.6億美元,只有300多名員工,不涉及產品制造的成本,這是“富”;“窮”在于錢都要交還給研發部門,保證資源投入到新一輪的研發中。
兩年前,華為實現了凈許可收入由負轉正,時間與受美國政府制裁的時間重合。202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 (現更名為終端業務) 收入同比暴跌49.6%至2434.31億元,2022年再次下滑了25.35%至1013億元。
樊志勇在會上表示,華為歷史上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是許可收入的三倍。支出遠遠大于收入,因此擴大專利收入、保持平衡的專利制度至關重要。
對于華為收取專利費一事,有人認為,由于華為再無法銷售5G手機,轉而加大了對相關專利變現的關注。
樊志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,以專利收入彌補手機收入,不是華為的初衷。 “華為手機賣得少了,專利收費會多一點,手機賣得多了,專利收費少。專利收費多與少,這是一個結果,不是目標。”
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近幾年來對收取專利費一事有數次表態。2019年6月,他提到:“我們太忙了,發展太快了,沒時間收取專利費,當我們不忙的時候,閑下來的時候,即使要專利費,也不會像高通一樣要那么多。”
去年4月,任正非在一份內部會議紀要中指出,華為要繼續發揮專利保護公司全球業務安全的作用,并通過合理收費奠定華為創新者形象。這份紀要強調, (各公司通過專利授權) 使用彼此技術,能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,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和客戶,從而繁榮了整個產業鏈。
收費的企業范圍逐步擴大
近幾年華為密集與科技行業公司簽訂專利許可協議,目前已累計簽署近200項雙邊許可協議。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2022年底時,華為與OPPO簽訂的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,覆蓋包括5G標準在內的蜂窩通信標準必要專利。此外,有超過350家公司通過第三方專利池,也獲得了華為專利許可。
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認為,對于專利許可費率的定價,是在充分考慮華為對相應標準的貢獻、相應標準技術對產品的貢獻基礎上,給與的優惠定價。專利費過低將遏制創新;過高將使產業承擔不合理的成本,先進技術難以快速普及,同時使創新成為少數人的特權,同樣會遏制創新。
華為的專利收費也引發了一些法律糾紛。今年1月17日,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華為與小米的專利糾紛,華為認為小米侵犯其四項專利。這一糾紛的最新進展是,小米近日對其中一項名為“一種鎖屏方法和移動終端”的非標準必要專利發起無效宣告——這是專利糾紛中常見的應對策略,當一方指出對方侵犯權益時,另一方反訴其專利無效。經過反復的“無效”與磋商,雙方才能最終形成專利收費的共識。
此外,據媒體報道,今年6月,華為正在向約30家日本中小企業收取專利費,收費企業的范圍甚至覆蓋到了規模小至數人到150人左右的初創公司。多家日本企業對于華為突然而來的專利收費感到十分意外,認為華為應該“大度”一些。這種想法可能源于華為一向致力于開放合作的商業理念,以及大力支持5G技術創新發展。
沈弘飛對《財經十一人》說,標準必要專利中公平、合理和無歧視許可 (FRAND) 的原則,要求華為公平、合理和無歧視的對待所有行業參與者,包括大企業和中小企業。
“目前一部分行業參與者還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合理付費存在偏見,甚至認為合理的專利費將遏制創新和競爭,這是最大的困難和挑戰。”沈弘飛說。
樊志勇表示,未來華為還將探索在多媒體、接入網、計算、存儲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利許可計劃。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