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,欧美精品不卡,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,久久精品小视频,成人免费黄色大片,欧美+亚洲+精品+三区

對話凱文·凱利:我不預測未來,我幫人們為未來做準備
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聲動活潑( ID:shengfmcn),作者: 聲小音,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。

凱文·凱利(Kevin Kelly)常被人們親切地稱為 KK。他是《連線》雜志的創始編輯,帶領雜志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刊物之一。他還是暢銷書作者和未來學家,著作《失控》《必然》等探討了科技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,并引發了許多關于科技倫理和社會變革的思考,甚至對很多不少科幻作品也有啟發,比如電影《黑客帝國》。

最近,KK 帶著新書《寶貴的人生建議:我希望早點知道的智慧》來到中國。與過去的大部頭相比,新作「言簡意賅」,其中 500 條人生忠告如詩歌一般排列。他將這些人生忠告比作「種子」,每一顆都足夠小巧,但可以生根發芽,長出參天大樹。這些「種子」也散落在我們的對談里。

01消除AI恐懼,就要每天使用它

科技早知道您身上有很多標簽,比如科技先知、未來學家等,人們也經常問您對未來的看法,問您的預測。但您個人并不太喜歡用「未來學家」定義自己,您說您更多是在「預測」現在。您為什么會這么說?

KK:我之所以不認為自己是未來學家,是因為我知道,幾乎每一個關于未來的預測,都可能是錯誤的。但錯誤,不代表無用。即使你對未來的愿景不正確,只要它是積極的,就仍然是好事。因此我將繼續談論未來,在這個意義上,我確實是未來學家。但我并不嘗試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,我只是試圖幫助人們為未來做準備。

真正困難的部分其實是「預測」當下,能真正看清楚當下在發生什么,是很不容易的。我們對未來的思考有一部分來自假設,我們很難脫離假設思考。如果我們談論機器人,我們腦海中會出現終結者的形象,會出現《星球大戰》的畫面。我們認為我們知道機器人是什么。而我的工作就是盡量忘記這些畫面,思考實際情況,思考我們現在有什么,然后再思考未來。

9月12日,凱文·凱利在上海參與「科技早知道」錄制,與主播杜晨對談。| Nene 攝

科技早知道:AI 是您對未來做出的成功預測之一。早先您說 AI 被「低估」了,您認為 AI 將在未來幾十年里引發更廣泛爭論和更大變革,因為 AI 對人類社會的全面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。您還有另一個觀點,您認為機器學習在目前階段被「高估」了,至少它在現階段還沒有產生自主意識。您會給那些擔心 AI 將威脅人類的人哪些建議?

KK:消除 AI 恐懼,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每天使用它。我發現最害怕 AI 的人,實際上是那些不經常使用它的人。如果你經常使用,就會意識到現在 AI 技術還遠遠無法取代人類,它的思維方式與人類的思維方式依然存在巨大差異。

當前最受歡迎、最令人矚目的 AI 形式,是大語言模型。大語言模型可以模仿人類邏輯,甚至可以模仿一個天才人類的邏輯。所以 AI 并不智能,它只是在模仿,不過如果它的模仿非常出色,那模仿天才和天才之間還有區別嗎?區別并不大。但同時,大語言模型只能模仿書、圖片、文字里的內容,而人類智慧還會以其他形式呈現,一些無法被大語言模型捕捉的形式,比如我們的行為方式。這恰恰是目前 AI 所缺少的。

科技早知道:您提到您每天都在使用 AI 工具,您都是在做什么呢?

KK:我有一套專門用于繪畫的 AI 工具,或者說,我和 AI 共同創作美術作品。很多人覺得這很簡單,好像隨便點擊一個鍵,就能生成一幅藝術作品。其實不是的。這就像攝影,在相機和攝影技術發明后,也有人說,按個快門就能產出一幅作品,那不叫藝術。但實際上,優秀的攝影師會不斷找角度,找光線,會拍成千上萬張照片,只為得到一張完美的作品。所以即便是按個鍵,你也需要做好多功課和準備。和 AI 共創美術作品也是如此,我會反復問 AI 我還能怎么改進,這很花時間,也并不簡單。我在 AI 的幫助下創作,我也很樂意賦予 AI 共同創作者的身份。

我還會用大語言模型做文本信息的摘錄。AI 幫助我對信息做邏輯化、結構化的整理。你可以要求 AI 以某種風格來寫作,把某些信息以大綱、詩歌、PPT 等形式呈現。我花幾周才能才做好的事,AI 幾秒鐘就做完了。這種總結、提煉的能力真是太棒了。

第三個我比較常用到 AI 的場景,是創意生成。AI 大多數想法是乏味的陳詞濫調,但有時也會幫我產出一些我開始沒想到卻很棒的創意。我不會照搬 AI 的產出,我們得把 AI 當成我們的實習生。

02樂觀是一種選擇

科技早知道:您的新書名為《寶貴的人生建議:我希望早點知道的智慧》。很有意思的一點是,您把書中的建議比作一顆顆種子,每一顆種子都可以在這個主題下生成一篇完整的文章。

凱文·凱利新書《寶貴的人生建議:我希望早點知道的智慧》。| 圖源:中信出版社

KK:入選這本書的建議,要符合 3 個標準。第一,我實踐過,并認為的確有幫助的;第二,簡潔好記;第三,積極正向且振奮人心。

這種「種子寫法」近似于詩歌。詩歌不直接陳述觀點,但會喚起讀者的某些感覺或思考。詩歌之所以比較難讀,是因為詩中沒有說出來的話,是留給讀者填補的,需要付出努力和思考。有人告訴我,他們讀我的這本書,讀了兩頁就感覺一天的閱讀量已經足夠了,因為他們需要邊讀邊思考。閱讀文字只是第一步,這本書真正的內容,需要你在心里消化與完成。我建議每天讀一條就可以了。

科技早知道:您在書中寫到,保持樂觀相當于增加 25 點智商,以及您相信是樂觀主義者塑造了這個世界,樂觀主義也是普通人和那些改變世界的人之間的主要區別。您為什么如此看重樂觀?

KK:樂觀就是看到未來,讓其發生,并堅信它一定會發生,這是與智慧同樣可貴的品質。一個非常成功的悲觀主義者是極其罕見的,你必須保持樂觀才能獲得更高水平的成功。這種信念很重要,因為你不會為了一件你不相信會發生的事,一周工作 80 個小時。

我們現在的世界是曾經的樂觀主義者創造的,是那些相信會有鐵路的人,相信疫苗有效的人,相信我們可以登上月球的人。我們未來的世界,也可以由今天的樂觀主義者創造。

科技早知道:當外界環境動蕩不安時,我們如何保持樂觀?

KK:我認為,樂觀不是一種情緒狀態,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。我們都可以選擇樂觀。我覺得讀歷史很有幫助。讀的歷史越多,我們對于當下各種進步的感知就越清晰,越會明白盡管現在有些事看起來很糟糕,但它不會比過去糟。我們總體上都在向好。

另外,我們需要意識到,即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世界進步感受不深,但這種進步是可以積累的,就像復利一樣。當你用復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改變,一定會樂觀起來。眼光越長遠,越能保持樂觀。

科技早知道:如今大家在網上分享觀點時,往往比較激進。您提到,我們沒有必要非得參與每一場爭論。您如何避免無意義的爭論?

KK:其實大多數爭論不是關于正在爭論的事本身,很多人對事物的看法并不理性,因此我們不能使用理性或有邏輯的觀點來說服它們。事實上,如果你想改變某些人的看法,你需要的不是理性,而是感性與共情,是嘗試理解他們相信某件事背后的原因與動機。因此通過爭論改變他人觀點的可能性是很低的,這也是為什么我不建議大家花時間在爭論上。

對我來說,與其批評某事、破壞某事,不如去創造更好的東西。通過改變自己,其實可以影響到更多人。在社交媒體上,我也不關注那些憤怒的人,我更愿意關注那些在建設、創造,或積極提供解決方案的人。

03智商這種品質被高估了

科技早知道:您在書中還寫到,給年輕人提建議的最佳方式,是找出他們真正想做的事,然后建議他們去做。在當下這個多樣化的世界里,如何給其他人,特別是年輕人提建議,才不會顯得好為人師,居高臨下?

KK:我的方法是,盡可能誠實講述自己的故事。如果你覺得建議沒用,那就忽略,如果你覺得建議有用,那就采納。我們年輕時,可能覺得很多建議沒用,隨著年齡漸長,才能慢慢了解它們的妙處。所以你需要被時常提醒,我把這些建議寫下來,就是為了時常提醒我自己。

科技早知道:您給年輕人提過什么樣的建議?

KK:我曾給年輕人一個建議,那就是盡你所能不要成為億萬富翁。億萬富翁是份辛苦的全職工作,你無法擺脫它,你也花不完那么多錢,反而會被金錢束縛。這是很多巨富之人面臨的困境,巨大的財富給他們帶去巨大的責任與義務,以至于他們沒法掌控自己的時間。相比之下,我雖然沒有錢,但我有自由,有時間,這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的。

我認為定義成功的時候不要涉及金錢,也別依賴于他人對成功的定義,這樣你就可以更加真實地做自己。比如你覺得當 KOL(關鍵意見領袖)很光鮮,但這個領域其實已經有很多人了。再比如很多人在模仿馬斯克,因為他們想成為馬斯克,但這是不對的,因為世上已經有一個馬斯克了,他是唯一的,而你也應該是唯一的,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沒關系。你要擁有自己的電影,而不是參演別人的電影。

科技早知道:您會向別人尋求建議么?他們是誰?

KK:我很幸運,遇到一些優秀的導師和同事,我非常尊重和欽佩他們。相比智商,我更看重人的智慧。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那些有智慧的人。我不是很在乎他們說過什么,我看重和希望了解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、人生的優先級、權衡和決策的方式,以及處事方式。

我覺得現在人們太高估智商這個東西了。如果把愛因斯坦和一只老虎放在一個籠子里,誰會贏?我想肯定不是聰明的那個會活下來。高智商并不是我們唯一需要的東西。隨著 AI 的智商越來越高,我認為人類也得找到方法,來強化智商之外的品質。這就是我當下在思考的,除了智商,我們還需要什么。

科技早知道:您之前提到您正在寫另一本書,這將是什么樣的作品?

KK:我目前的一個寫作項目叫「理想百年」。我嘗試在書中描繪 100 年后世界的樣子,不是預測,而是推理出未來各個可能的場景,會涵蓋上百個垂直領域,比如體育、時尚、食品等。我認為 100 年后,這個世界將充滿 AI 和基因工程等業已成熟的技術,是我理想中美好的世界。

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http://www.i0562.net/。

您可能還喜歡...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